零伍看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理想年代 > 178史诗征途

178史诗征途(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兄弟,”一个先遣连的老兵操着浓浓的土耳扈特蒙古口音说道:“到了藏北,这并不意味着艰苦行程的走完,而是真正战斗的开始。”

“是。”

李想走到窗前,低声道:“进藏先遣连的工作开展的怎么样了?”

“战士们一路上爬冰卧雪,克服了雪盲症等高原症的折磨,历经近一个月的千辛万苦,进驻到阿里改则的扎麻芒堡。”李西屏说道:“扎麻芒堡,是改则宗西北方向一个长满了骆驼刺的荒滩,海拔4700米,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半年时间被冰雪覆盖。先遣连在骆驼刺茂密的地方扎下帐篷,然后又打来骆驼刺堆成高高的“围墙”,建成了解放军进藏后的第一个“据点”。起初,当地群众对解放军有畏惧感,当地头人也不准牧民们与解放军接触,先遣连向他们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帮助群众放牧、捡牛粪、医治疾病,还把自己带的有限的衣服、粮食、茶叶等接济贫苦牧民,慢慢赢得了他们的好感。”

“艰苦是不用说的,”曾高道:“后面又加派了一个加强连去。”

“这将是共和国历史必定会永远记住的史诗征程。”李想感慨道。

李想拿着铅笔,在昌都的外围画出一个一个地箭头,像拉满弓只待发射的利箭,直指昌都周围及金沙江西岸广阔地区。

曾高和李西屏也为目前的战局所鼓舞,看着地图,曾高小声地问:“您看什么时候发起总攻?”

李想用铅笔敲了敲地图,对他说道:“我们这次进军西藏,不是在军事上能不能打胜仗的问题。我们在军事上打胜是没有问题的,因为鄂州国民革命军是经过考验的。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是在政治上怎样争夺民心的问题。你们后勤支援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研究如何使装备轻便,减轻战士的负重。因为进藏以后,汽车用不上,只有靠牲口、靠牛车运输。有些山道,牲口、牛也过不去,就只能靠人背了。进藏部队的武器装备要质量好、重量轻、适应高原作战的特点。部队装备好,进藏以后就可以振奋人心。”

西藏距内地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烟稀少,加之语言不通,居民与汉民族的隔阂比较深,所以,向西藏进\ 军是一场特殊的战斗。进藏部队的给养,几乎全部要由内地筹措,随军前送。补给,成了重于作战的首要问题。

李想为鄂军确定了“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斗争方针。

……

加强连翻阅昆仑山与进藏的先遣连,在藏北羌塘高原改则区的扎麻门巴胜利会师。

在这次前所未有、一切未知的远征中,尽管山高氧低、艰险重重,但先遣连官兵凭着铁的意志和作风,向极限发起一次次挑战和冲锋,战友们个个脸色黝黑、浮肿,但两眼都透着睿智的光芒。他们有的冻掉了手指,有两个同志竟失去了耳朵……

两支部队开了一个盛大的联欢会。

炊事员开始张罗大餐,一小瓶汽油混合牦牛粪作燃料,用放大镜引燃白磷生出火来,上面架起特别准备的压力锅。

李想和曾高、李西屏等用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去研究解决进军西藏在政治上和物资上的准备,特别是如何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问题。他们决定成立进军西藏支援司令部,统一领导进藏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司令部统辖七个工兵团,十个辎重团和一个空军运输机大队,担任筑路和运输补给任务。

李想对进藏的准备工作抓得很紧,对进藏部队的被服、装具、饮食卫生等都考虑得很仔细、很具体。

“由于修路进展迟缓和空投试飞一个多月未成功,先遣部队有耗无补,发生粮荒。每人每天只能吃一斤粮。直到不久以前,空军向康定、甘孜试投成功,先遣部队的粮荒才得以缓和。”李西屏皱眉头说道。

“由于只有两架飞机可以到甘孜空投,无法保证到甘孜部队的全部粮食供应。”曾高也说道:“因此,为了保证9月份在甘孜屯积150万公斤粮食,准备昌都作战,必须加强空运。”

“我们自己生产的飞机就只有这么多,只有想办法去国外购买一批运输机,用来空运进藏物资。”李想把铅笔放下,又说道,“然而空运能力毕竟有限,仍无法保证大部队的全部供给。还是要一面进军,一面修路。部队走到那里,路修到那里,物资亦运到那里。这样吧,调集六个工兵团、三个步兵团组成筑路大军,不惜一切代价,克服一切困难,抢修雅安到甘孜段公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