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伍看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理想年代 > 70自信人生二百年

70自信人生二百年(第1 / 4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以前,李想一直认为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很傻。变法失败后,他为什么不逃走,白白送死。可现在,李想突然理解了,这是一种为了革命坚贞不屈,奋斗到底的气节和品格!孔子在《论语》也说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时候,能为了自己所追求的,所信仰的而牺牲也是一种无限的光荣和满足。从第一次广州起义到辛亥前夜的黄花岗起义,多少烈士前仆后继,靠的不就是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么?革命需要牺牲,需要流血。因为革命而落如敌手,他们宁愿轰轰烈烈的死,也不会苟说出有违革命的话来换取生命。如果能换取和平,唤醒大众的觉醒和祖国的崛起。那又有什么是不能够放弃的呢?有了这种敢于牺牲的精神,生亦光荣,死亦光荣!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为了挽此天倾陆沉,革命党人抛下无量热血、无数头颅,苍天有眼,也应该被感动了呢?

李想收起漫天飞舞的思绪,转过身,看到的是一张巨大的地图。兰州决战只是李想制订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进攻计划的一环,辛亥年内解决甘肃问题,然后再平定西域全境,让五星红旗在中国西北的大地上高高飘扬。

拿着地图旁边的这份全面进攻、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书,李想似乎看到了国民革命军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的宏浩场面。他甚至还想到了继平定西域后,又在一片凯歌声中收复蒙藏,南征北战,将革命进行到底,直到解放全中国,定都北京,站在那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天安门城楼上气宇轩昂地检阅他的胜利之师。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李想的确是一个自信的人。不错,如果没有这份自信,李想又怎么敢在群龙无首的武昌抗起首义的大旗,在山穷水尽的湖北率领鄂州革命军将革命进行到底,在英、俄列强鹰视狼顾之下揽下平定西北边疆危机的任务……相信自己,就一定可以成功。

李想仍然一如既往地关注南北和谈,良弼遇刺,京津同盟会骨干在天津租界召开记者招待会,公开表示对此事负责,同时为刺杀良弼的彭家珍烈士举办声势浩大的悼念活动,李想代表鄂州政府和鄂州人民拍电去表示哀悼。

现在明白人都知道,良弼一死,这个唯一留在北京的柱石折断,清廷再也撑不下去了。可是得益最大的不是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而是北京清廷内阁总理袁世凯。

李想一时倍感压力山大,为此加快了他对兰州决战的军事部署。

革命军已经得到了陕西和甘肃民众广泛的支持,支持革命的千万民众,他们用车拉,用肩挑,在着冰雪封路的冬季,从汉口源源不断运输来庞大的战略物资,如果只用长江机械厂新出厂的八台拖拉机底盘改造的大型货运汽车运输这批战略物资,无疑是杯水车薪。

至此,李想的战争机器基本上完全建立。

李想在密密麻麻的地图上不断标示,最后,铅笔在通向青海和河西走廊的兰州府落下,在皋兰地区狠狠地画了一个圈。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看着南京临时政府和袁世凯真真假假地谈了这么几()个月,李想总觉得心里不痛快。革命也是可以谈条件的吗?李想早已经看到谈判的结果,也知道这个结果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灾难!

“我要救中国!我要改写历史!”李想站在破旧的窗前,朝着茫茫雪原奋力大喊。

李想这一吼,蓦然发现自己已经改变太多太多。这要是在一百年后,一定会被周围的人痛骂傻bi和脑蚕。可是在这个波澜壮阔的辛亥年,他觉得自己的理想太正常不过了,太普通不过了,在这风云激荡的岁月,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在这个时代,身为一个男人,就应该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凌云壮志。

一个人,必须要有远大志向。有了一个远大的志向,才会有奋斗的目标,知道自己的努力是为了什么。人生就不是迷茫的。有了一个远大的志向,为了达到他,才会为此而努力拼搏,人生就有了动力。

一百年后的世界里,李想浑浑噩噩生活,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是,穿越清末,看到的是积弱百年的国家,民不聊生的历史,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不可抑制的生出一种改变落后的社会、改变积弱的中国的决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