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伍看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理想年代 > 228撤退(下)

228撤退(下)(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唐绍仪原希望和黎元洪在英租界内会面,可是革命军方面不同意,革命军已经有说不的勇气。于是按照中国传统习惯,行客拜坐客,于廿二日正午唐绍仪由英国代理总领事和英国舰长陪同,渡江前往武昌织布局和黎元洪会晤。

武昌的初冬,风寒气冷,街上的人却是熙熙攘揍,叫卖饺子、馄饨、京点、烤鸭、烧鸡、烤饼、牛羊肉汤、臭豆腐的声音比赛似地此起彼伏,还夹杂着小孩子的摔炮声和追逐打闹、捉迷藏的嬉笑声。武昌已经呈现出一片太平景象,谁也意识不到这中间还有什么凶险。

但唐绍仪一行人心里却直犯嘀咕,虽然后头有冯国璋调派的一干儿十个侍卫扮了百姓跟着,谁能想象几千民众暴乱起来是个什么样子,又如何确保这个议和大使能安全脱身?一路心惊胆战,更是愈想愈怕。

一阵和煦的微风吹来,唐绍仪高声赞道:“好风!”

杨度和杨士琦却打了个寒噤。

武汉三镇,这里,机关楼堂、要员私宅云集,景点古迹遍地,在青翠的珞珈山、碧绿的东湖水和一片片优雅宜人的景区映衬下,透着一个首义之地不同凡响的气度。

江北汉口,则以其繁华、喧闹而名噪天下。作为旧中国的大商埠,其名气仅在大上海之下,因而紧紧地吸引住南来北往过客的目光。

龟山脚下的汉阳,同样不同凡响。这里有全国规模宏大的军火城,云集了清王朝军火工业的精华。“汉阳造”就是一百年后提起来,人们也不陌生。汉冶萍公司更是雄视亚洲,连小东洋也嫉妒发狂、垂涎三尺。

事实是,自从冯国璋接手之后,立刻遭受到天下会主持的工人罢工,原材料缺货,在这段混乱的时间,汉阳兵工厂就没有生产一条枪,一颗子弹。可是,当冯国璋排除匪党在汉口恐怖分子之后,准备整治这些刁民的时候,却已经接到袁世凯撤军的命令……

当辛亥年的寒风笼罩武汉三镇的大地,千花万木凋零时,千家岭的大()捷,使焦躁不安的武汉再像当初那样,被革命的魅力、革命的诱惑煽起激情。激情燃烧,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焰把武汉三镇燃烧!

进了毫不起眼的武昌织布局,门上人一身西式军装,武装带把腰杀得精神抖擞,如一把出鞘利剑,与北洋军士兵同样的洋派军装,却穿出截然不同的气质,看到一行人暗暗吃惊。

只有戈福和盘恩这样洋人知道,这些革命军战士,不是黎元洪的部下,是在汉口看到李疯子的兵!

士兵要去通禀,被唐绍仪止住了,便由门上士兵领着,经由逼窄的夹道直趋后堂。

汉口民众,欣喜如狂。单单各条街的茶馆,这些日子,里面叫得最大声的三个字就是李大帅!百姓如痴如狂,终于有个中流砥柱出来挽狂澜于既倒了!

当初,北洋南下,大路上、田野里,一批批携金带银的商贾官吏、绝望无助的难民,像一股股令人沮丧的混乱的潮水,涌进武汉的大门。武汉成了当时全国瞩目的首义之地。“首义之地”使武汉三镇背上了不堪忍受的重负。洋楼私宅、旅馆寒舍,只要是个能栖风避雨的地方,都挤得满满当当,街巷市面上同样是人满为患。房租、粮米菜价,随着人潮的蜂拥而至,也像是雨后冒出的春苗,“呼呼”地往上窜。大武汉从未像今天这样,拥挤膨胀得像是要裂开来。一场战事,无意之间竟然使大武汉成长为百万人口的大都市!

北洋军眼看在汉口已经待不久了,平时耀武扬威的北洋军士兵都收敛起来,街上已经有胆大的民众挂起五星红旗。洋大人门封锁了租界,与华界不相往来。

学校、民间团体,也极其自然地开始在汉口公开活动起来,宣传革命的传单像狗皮癣一样贴满大街小巷。汉阳的工厂又冒出了烟,商店一家家地从新开了门,武昌政府的一些军事、政治机关也开始运转。

唐绍仪到汉口后,把一切都尽收眼底,倒是很想一会只手扭转湖北战局的李想。但是理智却告诉他,还是不要和这个疯子有什么牵扯最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