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伍看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理想年代 > 9 英雄功名(三)

9 英雄功名(三)(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随着《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贴出的还有刑赏令16条和湖北革命军改编和军队的人事任命。最后一条湖北革命军改编和军队的人事任命,就是李想一个人搞出的妖蛾子,先斩后奏了。咨议局的人正忙着分权而争吵不休,现在也都不知道,就曾高和李西屏同意了。反正布告一起贴出去的,都签着“都督黎”,他们要么都承认,要么都不承认。

不过革命军改编的人事命令,李想给双方都留有余地。湖北革命军第一师师长吴兆麟,第二师师长蔡济民,第三师师长李想。举义前,武昌的新军的兵力也就一师一旅一万五左右。举义之后,革命军现在只有三千左右的兵力,即使组建三个团都显得勉强。这些其实都是一个空名头,而李想正需要一个空名头。他现在有钱有枪,再挂个师长的名头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招兵买马。

李想郁闷的看了一眼在边上偷笑的曾高和李西屏,他俩正在津津有味的听茶馆的伙计口沫横飞的讲李想昨夜马踏连营的故事。“你们还有闲心听茶馆伙计说书?快去把我交代的事情盯紧了,办好了。”

曾高懒洋洋的学这李想赖在椅背,声音也懒洋洋的说道:“大帅,请您放一百二十个心,我保证能在下午三点钟之前招满一个团的兵力。”

李西屏嘴上塞着桂花糕,含糊道:“我也能保证我的团能满员,您绝对可以相信我们在新军里的人脉关系,召集三千个人不是什么难事。”

23Us.com

时至中午,《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贴满全城。武昌街头,万头攒动。

昨夜闹了一夜的革命,大多老百姓蒙着被子里打摆子,但也有老百姓亲身参与了革命。大多数老百姓开始只敢隔着门缝观察大街上的形势,发现来来往往的革命军纪律严明,对老百姓是秋毫无范,也就稍稍放宽了心。有人看到革命军中有认识的某个亲戚,也敢悄悄打听一下情况。

直到布告贴出来,现在老百姓们听说大清国的名将黎协统都革命了,顿感心中释然,也对革命多生出几分信心。

黎元洪,字守卿,湖北黄陂人(原籍是安徽巢湖)。1883年,他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被派往广东水师服役,参加过甲午战争。后又被张之洞赏识,曾派往日本进修。当湖北武备军被改编为两镇时,他任第二镇统制官。后来十一镇缩编,改番号为第二十一混成式,他得任协统。在湖北军界,张彪第一,黎元洪第二。

李想两根手指轻点桌面,“不要随便的招一些没有碰过枪的新兵来充数,我要的是原新军的老兵。这些老兵越多越好,你们谁能收笼一个旅的兵力,我就升谁作旅长。”

这下子曾高也认真的坐直了身子,李西屏也吐出了满嘴的糕点,都圆瞪着眼睛盯着李想。

李西屏琢磨着,抓抓头皮,“这也不是不可能,毕竟咨议局那边还在折腾,也就我们一家在收笼散兵。我们开出的条件也很优厚,每月薪水普通士兵十块,初级军官十二块,还能预支一个月薪水。如果再给我们一天的时间,也不是不可能收笼两个旅的兵力。”

曾高摇头道:“这样不行。首先,我们没有这个时间拖到明天,我们必须今晚光复汉阳,夺取湖北兵工厂。有枪有炮,才能抵抗清军接下来的反扑。其次,我们带走两个团的兵力,已经是武昌城一半的主力了,再多就没有人来守卫武昌城,武昌城毕竟谁首义的根本。黎元洪毕竟是知兵事的军人,有这点底子在,他们在怎么闹,守住武昌城是没有问题的。”

黎元洪是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军官,为更是人八面玲珑。别的军官中饱私囊,克扣军饷,黎元洪这样的新派人物是不屑干这种事,且常常与士兵同甘共苦,内行看来带兵也有两把刷子。这样军官在此时的清庭实在难得,自然被世人奉为名将。

李想不得不承认黎元洪对武昌城军民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有《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这一纸公告,极大地镇抚了大混乱过后的武昌城内的军心、民心,稳住了革命军的阵脚。武昌城的老百姓也开始自救工作,城市又恢复了活力,集市也都开张营业,市面又活了过来。战争如何的残酷,老百姓的生活还是要继续。

昨夜参与过攻打督署的老百姓,正口沫横飞的讲述昨夜的亲身经历。老百姓争相传告,互相打听,事实在流言声里被夸大,李想的名头也是越传越大。当夜,黎都督派李大帅为先锋取督署,李大帅先是在汤议长府过五关战六杰,借得宝马名枪。接着马踏六镇司令部,一杆银枪单挑张大胆麾下五虎将,张大胆变张没胆,吓得落慌而逃。瑞澄更是不敢迎战,丢下飬养的十三血滴子死士,自己跑上楚豫舰逃往汉口。反正,黎都督是开国名将,李大帅也是开国猛将。

李想在街头巷尾听到两句直摇头,看来过不了许久,就会有说书先生给他胡编更精彩大传记了。曾高和李西屏却是一个劲的偷笑,看李大帅阴沉着小脸气闷。李想郁闷的一头钻进茶馆,喝杯茶消消气,吃点点心,填补一下饿了一夜的肚子。茶馆的伙计看他们是青色军装的革命军,一脸战火硝烟味,看派头都像是军官,都拿出十二分的热情迎接他们。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