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伍看书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戏明 > 戏明 第353节

戏明 第353节(第2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如果要参加相关考试千万不要照这个答,我瞎编的!(此处为免责声明

-

②鼋鼍蛟龙鱼鳖生焉的趣事:明朝很多笔记文学都有记载,如《尧山堂外纪》

【吴伯通为浙省提学副使,士子专取功夫,时初学作文,多不根,为其罢出者众。群往御史台求试,御史复发吴公,吴出题《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论》,题乃一滚出来,文难措辞,而论又涉于性理,取者无几,甚为吴所辱。有嘲之者曰:“三年王制选英才,督学无名告柏台。谁知又落吴公网,鱼鳖蛟龙滚出来。”闻者绝倒。】

-

*

注:

①乡试资格考试的模式以及困难:参考论文《明代科举士子备考研究》和《明史》

-

根据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明朝各个时期的乡试资格考试都不太一样,一开始是想考就考的,过了很多年才设立提学官搞岁试,后来又明确科考、遗才考、考前大收等等名目,甚至还有哭着求着在考场外告考的……明朝两百多年,制度细则变来变去,前后很多都不太一致。

算起来历史上吴伯通是王守仁的乡试座师,王守仁后来还狠狠吹过他的彩虹屁,说老吴这么牛逼的人浙江为啥不给他立祀啥的!

第299章

文哥儿不知道自己随便填的《春秋》会让吴伯通想这么多他常年习惯赶在规定时间内写完他大先生留给他的功课(想着尽快搞定好出去玩耍),所以一进入写题状态就十分专注,基本等同于进入无我状态,满心满眼只有一个想法:“我要一口气把这张卷子肝完!”

因此开始答题以后不管吴伯通看他多少眼他都是不晓得的。

像正德后期就开始规定官宦子弟不能回到老家就直接乡试,同样要参加提学官考核,说明在正德之前大家都是回到家就直接考,比如历史上王守仁在科举前基本都是受王华家教没入官学

再结合文徵明、唐伯虎他们的考前经历来看,普通考生这个时期应该是需要先由提学官评等次(岁考/岁试)才能获取乡试资格,哪怕等次不好,有官场前辈举荐(像苏州知府亲自给唐伯虎求情)也可以下场考试。

至于后世常用的的“科考”和“六等黜陟法”,李东阳他们这个时期编写的《大明会典》似乎是没有提及的,关于在校生乡试资格似乎只有这么一段记载:【成化三年、令提学官躬歷各学、督率panpan教官化导诸生。仍置簿考验。其德行优、文艺赡、治事长者、列上等簿。或有德行而劣於经义、或有经义而短於治事者、列二等簿。经义虽优、治事虽长、而德行或缺者、列三等簿。岁课月考、循序而上。非上等不许科贡。】

-

简单来说就是:各个时期政策变来变去,作者也不晓得具体咋回事,文里纯属糅合各种政策瞎几把写。单纯觉得这么写有意思,不代表真实情况!有问题全怪大明政策,和作者无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